2025健康管理、护理与养老智能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建桥学院成功举行——多学科国际专家聚焦健康中国与老龄社会治理

2025-11-10发布人/王非凡作者/健康管理学院高剑文博士来源/健康管理学院27

118日至9日,由上海建桥学院主办、健康管理学院承办的“2025健康管理、护理与养老智能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海临港新片区成功举行。论坛以智能创新与协同发展为主题,聚焦健康管理、护理、养老服务三大板块,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临床专家与企业代表,充分展示了学校在健康与养老领域的学科建设基础与学术组织能力。

一、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学科使命与产教融合

开幕式上,上海建桥学院校长朱瑞庭在致辞中指出,老龄化、慢性病高发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推动健康管理、护理与养老的智能化、人本化发展,是关乎社会和谐与人类福祉的重要使命。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激发学界与业界的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共同应对行业发展难题。

校长强调,自2015年学校整体迁入临港新片区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健康中国的办学导向,持续推动产教融合。为回应老龄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于五年前成立健康管理学院,现已建成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集群,紧密对接临港、浦东及长三角地区在养老护理与健康服务方面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创新成立医工产业学院,设立产业公司,直接面向市场承接订单,将真实岗位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有效弥合人才供需鸿沟,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高匹配度对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程云章结合个人40年深耕医疗器械产教融合领域的经历指出,医疗器械产业已由辅助角色转变为医疗健康的核心支撑,护理机器人等复杂医疗装备的研发更是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呼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并依托社会力量和区域平台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匹配。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产业促进中心总经理林海韵系统介绍了临港在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方面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强调健康养老的智能化是一项需要政、产、学、研、医、资多方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临港集团将继续通过打造立体化服务体系和完善四链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在临港构建面向未来的健康养老新范式。

二、从免疫与生物力学到民族医药与心身疗法

健康管理板块围绕生物医药前沿、身心健康管理与产业转化展开,呈现出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

国家级人才、上海科技大学高等免疫化学研究所杨光教授从免疫学与表型测定技术出发,系统梳理了治疗性抗体及其靶标检测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了免疫学在慢性病防控、精准用药和长期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他重点分析了高校尖端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关键环节,包括靶点验证、临床需求识别、合作研发机制和转化评价体系,提出要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健康管理实践”的一体化路径。

国际生物力学界领军科学家国家级人才、常州大学生物医学学院院长邓林红教授则从细胞生物力学视角切入,介绍了其团队在微纳尺度上研究细胞在力学刺激下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对结构与功能重塑影响的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其在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策略优化方面的探索。对中美在细胞生物力学及转化医学领域的不同发展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未来将细胞力学生物学与精准康复、慢病管理和健康评估紧密结合,是应对老龄社会健康挑战的重要方向。

在产业层面,上海昌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骆滨围绕微生物替代蛋白和合成乳清蛋白的产业化实践,分析了健康行业特别是营养干预与功能食品领域的发展机遇与监管挑战。从企业战略和技术路线角度,他强调科研机构与企业在项目早期应围绕临床价值与健康效应开展联合设计,以提升科技成果在健康管理和老年营养支持中的真实应用价值。

民族医药与心身疗法也被纳入健康管理视野。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纳贡毕力格教授围绕“蒙医心身疗法”介绍了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在慢性病管理与心理调适中的实践经验;王布和蒙医医院院长王布和则从国家级非遗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出发,阐释了传统蒙医药在当代健康促进与亚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国家一级美术师吴玉柱教授艺术疗愈角度分享了绘画艺术对心理健康和情绪修复的积极影响,将艺术实践与心理调适、压力管理相结合,为身心一体的健康管理提供了跨界样本。

在科研基础设施层面,上海飞域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总裁陈莉月“5D数字孪生助力医疗科研检验管理为题,展示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实验室环境与样本全流程管理方案,探讨了通过环境监测、设备管理与数据平台一体化建设,为健康管理与医学研究提供智能化支撑的可行路径。

三、护理制度、照护质量与人才培养的三重聚焦

护理板块重点讨论老年护理制度与服务模式、照护质量保障、多专业协作以及护理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

来自日本的大阪大学和大阪滋庆学园的三位护理与医疗专家带来了系统而深入的报告山口友子教授尊严、自立与个别照护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老年护理质量保障的价值基础与制度安排,提出应在护理流程、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中充分体现个体化与人本化浅田久子教授详述日本老年护理机构中多专业协作的运行模式,强调通过跨学科团队、标准化评估与持续质量改进,提升老年照护的安全性与连续性;大野悦子教授则从宏观制度层面系统梳理了日本老年人护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应对老龄化、整合医疗与照护资源方面的作用与局限,为我国构建多层次护理保障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比较视角。

在国内护理学科与临床实践方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护理部主任黄碧红围绕临床一线护理管理,强调护患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护理质量与病人安全的关键意义。她指出,护理工作早已超越技术执行层面,护理人员需要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快速判断与多方沟通,护理教育亟须在课程与实践环节中系统强化临床思维训练、情境模拟和沟通技巧。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葛晓利主任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宣传部主任曹黎静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健康学院院长徐晓峰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对护理与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进行了互为补充的阐述葛晓利结合急危重症医学和高压氧治疗等领域的实践,剖析了ICU护士在重症救治体系中的职能结构与能力要求,强调专科化发展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曹黎静以健康传播为切入点,分享了将健康教育融入医院管理、社区服务和教学实践的路径,指出系统培养护理人员的科普与传播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在公共健康教育与患者自我管理指导中的专业影响力;徐晓峰则立足慢性病防控与体重管理需求,提出应在课程体系中加强营养学、运动干预与行为改变技术的融入,通过校院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形成理论实践随访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链条。

护理板块的报告与讨论在制度设计、服务模式、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层面形成了互为支撑的学术框架,有助于推动护理学科在应对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背景下实现内涵式发展。

四、银发经济、智慧养老与区域协同

养老服务板块聚焦银发经济、新型养老模式与智慧养老技术应用等议题,反映了从宏观政策到产业实践的系统思考。

上海浦惠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志慧围绕银发经济新浪潮作专题发言,从服务供给结构、适老化产品开发、智慧养老平台搭建与养老金融工具创新四个方面,综述了我国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她指出,养老服务应从单一照护模式转向整合医疗、护理、康复、心理支持与社会参与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激活银发经济潜力。

来自日本的大阪大学博士阿吉赛罕则从跨文化视角出发,以东亚地区老年群体为对象,探讨了医学模式社会照护家庭文化三者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分享了在老年康复与长期照护中引入跨专业团队与文化敏感实践的经验,强调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时需要兼顾制度设计、技术应用与文化认同。

结合临港新片区及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布局,智慧养老需要政策体系、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应充分利用临港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和智慧医疗领域的集群优势,推动高校、企业与机构共同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健康养老生态。

五、校企协同人才

论坛期间,上海建桥学院与内蒙古阿吉泰蒙医医院有限公司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聘任纳贡毕力格博士为健康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双方将共建人才培训与实践基地,围绕蒙医心身疗法等特色内容开展小班定向培养,联合制定教学大纲,并启动有关心身医学与民族医药方向的合作科研项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行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六、多方协同打造高水平学术平台

本次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校各层级、各部门与学院团队的通力协作。论坛筹备与实施过程中,在赵雷洪副校长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后勤保卫处、外事办、信息办、校办、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在场地保障、嘉宾接待、技术支持、新闻宣传与学术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

健康管理学院教师群体也深度参与,两位主持人高剑文、李智外,张序文、刘欣欣、常振、衣玉丽等多位教师分别担任分论坛主持、圆桌讨论嘉宾和发言人,在议题设计、学术组织与讨论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学院会务组成员及相关行政、后勤老师在会场布置、日程协调、嘉宾接待、资料整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共同保障了本次论坛的高效、有序与圆满举行。

为期两天的论坛,在健康管理、护理与养老服务三大板块上形成了结构清晰、内容互补的学术格局

健康管理板块打通了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转化、从民族医药到心身健康管理的学术链条;

护理板块在制度、模式、临床实践与人才培养层面展开多维对话,回应了护理学科在新时期的角色转型;

养老服务板块则从银发经济与智慧养老角度,对老龄社会治理提出了系统性思考。

本次国际论坛进一步扩大了上海建桥学院在健康管理、护理与养老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辐射力,为后续学科建设、硕士点申报、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